
本网讯(通讯员 蒋灿 图 王雅微)春风拂面之际,一场聚焦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培训在我校拉开帷幕。为提升一线教育工作者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3月20日下午,我校特邀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吴才智教授,开展题为《精神障碍防治与危机干预中的家校沟通》的专题培训。副院长高军、学工处处长李洋出席,全体辅导员、部分班主任、院系干事及相关教师共50人参加培训。
高站位部署:筑牢心理健康“生命线工程”

副院长高军在致辞中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的“命脉工程”。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家校沟通作为危机干预的关键环节,既考验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更承载着守护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高军对全体参训人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以“空杯心态”深度学习;二是以“绣花功夫”精进业务;三是以“责任担当”守护学生,将吴才智的理论指导转化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生动实践。
专家引领:理论赋能与实践转化并重

作为教育部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多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吴才智教授长期深耕危机干预与预防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培训中,吴教授从“背景-案例-策略-法规”四大维度破解家校协同难题,内容深入浅出、扎实深刻。本次培训历时三小时,既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规范》等政策的深度解读,又包含对家校沟通典型误区的情景再现。参训教师表示,吴教授的授课“既有学术高度,又据实操温度”,将有效指导日常工作中敏感信息的传递、家长情绪的疏导及多方资源的协调整合。
互动现场:教师“抛难题”专家“支实招”

培训尾声的互动环节掀起高潮,现场老师争相提问,吴教授一一支招。范会娟、刘晨、刘艺等三名老师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难点进行了提问,专家表示老师们的提问有水平、有高度,并一一给予了解答。
成果转化:三点行动护航心理安全

学生工作处处长李洋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表示,一是以“家校共育”理念为锚,构建常态化沟通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制定分层沟通计划,确保家校联系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二是以“专业赋能”为抓手,提升危机干预胜任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学生个案的能力;三是以“责任闭环”为底线,筑牢心理安全防线。重申“三严禁”——严禁对学生使用标签化语言、严禁推诿学生求助、严禁泄露学生隐私。
今后,学校将持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更多领域专家来校指导,同时选派教师走出去学习,全力打造“预防-干预-跟踪”全链条心理健康防护网络,为我校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编辑 紫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