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体育职业学院适应性评估年度报告(2020年)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30日 来源:教务处 阅读1337次
一、学院概况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创建于1978年,于2010年7月经湖北省政府批准,2011年5月国家教育部备案,升格为高职院校,由职院校区和奥体校区两部分组成。学院隶属于湖北省体育局,是一所集体育职业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科研于一体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学制三年,开设运动训练、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体育运营与管理和体育保健五个专业,涵盖群众体育、高尔夫、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体育彩票、体育场馆管理、体育教育、体育健身指导与运营、体育保健与康复等体育业务工作的主要职业岗位。其中,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学院严格坚持党的教育、体育方针和法律、政策,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竞技体育和体育后备人才发展规律,以培养高水平实用技能型专业体育人才为办学宗旨,培养具有良好体育职业素质、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技能的各类体育职业人才。学院占地面积364195.15平方米,教学科研以及辅助用房3110.09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443.33平方米,校内实践基地12个,校外实践基地15个,校企合作的企业数10个。
二、教学改革
(一)课程建设
我院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把握优化以岗位技能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建设原则,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训练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与行业技术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其中,保证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在职业道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
当前,我院已经基本形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和职业素养训练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与行业技术认证考试内容融入其中,保证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程开设上,学校开设的“纯理论课”(A类)课时为486课时,占总课时的23.2%。“实践+理论”课(B类)课时为660课时,占总课时的31.5%。“纯实践”课(C类)为948课时,占总课时的45.3%。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岗位技能建设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积极主动与实习实训企业公共开发校本教材,将职业资格、行业技术认证考试内容与岗位实践操作内容相结合开发出适合本专业职业群的专项教材。
(二)师资建设
学院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掌握市场发展前沿知识技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推动年轻教师机制,积极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专业教师梯队。同时,通过选派教师外出考察、参加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专业教学团队业务能力全面提高。为了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学院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当前有教职工人数195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13人,其中35岁以下教师人数为41人,35-45岁教师为44人,45-55岁教师为19人,55岁以上为9人,教师年龄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在专业技术职务上高级职称人数为21人,占比18.75,中级职称32人,占比为28.3%,初级职称50人,占比44.2%。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为24人,学士学历60人,教师学历结构逐步调整过程中。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质量与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还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校外兼职教师,其中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具有各专业各方向的高级讲师、高级教练、高级工等高级职称8人,供职于我省各体育专业高校、体育产业等与学生就业职业群相关产业,有力的带动了学生实践课程的发展,帮助学生及时接触、学习到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与技术。
(三)实训建设
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过程中秉承“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并结合各专业职业群对学生专业素质能力需求,努力打造一个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在各专业领域能起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两个部分。校内实训主要建设有毛球实训基地、乒乓球实训基地、力量与器械实训基地、体能训练实训基地、体育康复与保健实训基地等。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均当”的原则,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依托湖北体育职业学院周边资源,学院和湖北省、武汉市两级社体中心所属的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22个单项体育协会达成实习实训协定;与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省内5个体育后勤基地、武汉体育中心、湖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等省内多家体育事业单位签订实习实训协议;与中体产业、绿城体育等体育产业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培养体育彩票营销人员、健身教练、户外运动教练、高尔夫专业人员、游泳救生员、各项目培训教练等,打通了学生就业通道。
三、学生发展
(一)职业资格与技能比赛
1.职业资格
为了培养具备社会体育知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保证实践课程课时在总课时中占到60%以上;从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出发,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入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目标的实现。针对湖北省体育就业市场中就业率较好的高尔夫教练员、户外运动教练员、健身教练员、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教师。
2.技能比赛
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成长,学院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过程中的作用。把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真正落实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技能竞赛保障奖励制度,制订各类竞赛活动奖励办法和重大竞赛的工作方案。
(二)校园活动与思想教育
1.校园活动
学院开展主题鲜明的校园艺术活动,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合力。学深入开展了学生篮球赛、羽毛球赛,足球赛等活动,在实战过程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学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学院准备成立篮球社、羽毛球社、健身俱乐部等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社团培训、社团技能表演、社团竞赛等已成为学院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社团活动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专长、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开展校园专业竞赛等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学院重视并加强对思想政治课的开展工作,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参加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本院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入学教育,采用户外训练、讲座、报告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军训、军事教育、安全教育、学籍教育管理等多项内容。同时学院重视学生心理健康,设置了心理咨询、运动心理、社会心理等课程,同时设有心理咨询教师,并组成了由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组成了学生心理辅导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并组织了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教育课程与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及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探索自己的职业走向,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并积极联系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帮助辅导学生自主创业。
(三)学生培养质量评价
学院坚持以“适应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升就业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深度结合本行业、健身俱乐部、群众体育等部门的需求,实行产学合作,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共同培养,共同教学,为社会培养适应大众体育、体育休闲、体育产业与管理及体育服务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办学至今受到了多方的好评。
四、服务贡献
(一)提升专业特色
我院作为教育部备案的、受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省体育局双层领导的、集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于一体的体育高职院校,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方面有强大的行业优势。学院始终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按照“专业对口,就业对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方针,广泛寻求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为地方输送体育人才
立足体育专业,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施“多证书”教育。依托校内外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湖北省体育局、各体育产业公司的广阔平台,充分利用专业体育产业优秀领导者、湖北省中心城市的优良技术、设备等优势,积极推动学生参与体育产业相关的职业培训,针对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新支柱的发展势头,学院积极与湖北省奥体中心、洪山体育中心、武汉体育中心联系,建立框架式合作协定,订单式培养体育场馆管理员方面的人才。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学生培训,针对社会热门的社会体育项目发展游泳、羽毛球、体育舞蹈等体育指导员,还打通考证渠道鼓励学生考取体育健身教练、体育经理人、教师资格证等证书培养一批为湖北所急需、面向市场、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
(三)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学院大力开展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依托学院建立省级体育培训基地,积极开展职业类国家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已经开展游泳救生员、游泳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技能培训,积极做好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结合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对培训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我省体育传统校体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努力为我省体育传统校的体育教师搭建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院大力开展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完成各项裁判员、教练员培训任务。此外,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学院学生二级裁判员培训工作。
(四)对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我院自筹建以来在专业设置与发展、课程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等多方面注重积极学习其他同类院校、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以“高起点、高质量、高要求”的原则办学,以“高、精、尖”的务实精神,建设具有体育特色的专业群,为其他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对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教育教学起到一定先期探索和实践示范作用,特别是对正在筹建之中各高职类体育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经验。
五、挑战与思考
(一)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升格院校,学院目前处于中职向高职转变的过渡期,办学条件艰苦,各软硬件还有待改善,大量教学工作还需要磨合以适应高职的办学新形势。
1.教育教学多方投入仍显不足
目前,学院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收入。多方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合理机制还没有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学院还不能形成利益集体,对教育投入明显不足。
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由于针对校企合作的经费等支持力度等多种原因,校企合作渠道不畅。目前,校企合作仅限于学生教学实习等浅表层面,而订单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产品研发等深层次的合作急待加强。
3.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近一年来,学院在师资与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受学院区位影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要加大重点和特色专业行业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以进一步加速主干专业的发展,提高重点专业在国内的影响力。
(二)下一步的工作思考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每学期召开1—2次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会或座谈会,研究制订工作计划,对专业岗位群、教学计划、学生的能力素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广泛的研讨,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对湖北省专业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结合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听取体育行业主管部门、健身俱乐部、体育活动场馆管理人员等对本专业就业岗位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重新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依据相应的课程大纲组织教学。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注重专业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根据学院《关于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遴选和培养的暂行办法》,积极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专业教学梯队。继续通过选派教师外出考察、参加培训和到企业实践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专业教学团队业务能力全面提高。
3.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学院将坚持“结构与素质并重、学术与技能共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师队伍。制定并实施《师资队伍三年建设方案》,修改《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按照专业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安排专业、学历、职称、年龄,打造更加优秀的教师团队。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从体育行业资深专家到校内任教,并不断提升兼职教师授课水平。
4.强化实习实训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院将优化重组原有校内实训资源,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学院所占专业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加大与本区域体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合作力度,在与原有企业保持稳定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合作企业,组建职教联盟,努力建设一批省级示范实训实践基地。
5.持续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在经费紧张的条件下,学院将继续加大对教学总经费的投入,用于教学改革与研究,如院级科研课程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用于购置课程以配套资料等方面,持续加大对图书资源建设,新建技能鉴定站等以便有效保证教学运行。